English

张艺谋:我不是天才,我回天无术

2000-12-28 来源:生活时报 小泥 齐芳芳 我有话说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袖人物,作为当今中国电影的脊梁,张艺谋认为自己肩负着跨世纪的使命,可是有人说张艺谋的电影在倒退,张艺谋的电影跨不了世纪,张艺谋不服,他掷地有声:“我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梦。”对张艺谋来说,他的梦就是中国电影,那么对中国电影来说,它的梦呢……

我反潮流,我很欣慰

问:回顾张导执导过的影片,可谓部部精品,其味不同。而我感觉到张导近几部作品几乎没有比较跌宕的情节,尤其《我的父亲母亲》,能否谈谈您的一些看法?

答:电影不同于小说、音乐、美术类的纯艺术,它需要多方位发展。电影创作包括情节和人物两个主要部分,两者缺一不可,我最初的想法是把《我的父亲母亲》拍成散文诗,但决不是放弃情节。而是放弃浓重的情节,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人物上。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中这是一个比较反潮流的行动,能够得到相当一部分观众的认可,我感到很欣慰,更充满信心。在以后的片子中,我也决不会轻易放弃情节。我会以一种既独特又顺应潮流的形式精心烹饪出适合大家口味的可口“大餐”。

我只拍电影不拍电视

问:您认为在电影院放的片子才是电影吗?多年执导电影,为什么不涉足电视领域?

答:电影在影院中播放,是一种强迫性观看。无论是氛围,还是视听效果都要高电视一筹,这是老百姓在家中看电视根本达不到的,而且电影有一种群体感染力,我本人就很喜欢在不被观众发现的情况下和老百姓一起看电影,感受大家的喜怒哀乐,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真实。

电影靠电影院回收成本。大家有目共睹,现今中国看电影的人少之又少,这与盗版、电视播放等原因分不开,最终导致电收视率太低。而作为世界最高票房的美国电影则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我一直未涉足电视领域的另一主要原因在于电视只是内销,而电影可以波及世界各地,我要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

问:中国电影观众的需求与外国观众有什么不同?

答:1998年拍摄的《一个都不能少》在内地的票房不及海外,这部片子尤其在日本很看好。据日本一影院主管反映,一场电影下来,80%的观众哭了,而35%的观众是痛哭。海外喜欢这样的片子,以我的观点来看,这几年外国人的生活比较平静,对于中国人的悲剧,也许只是一个小悲剧,到他们那儿却有很大的震动。而在中国,由于电影发展的时间和时代的局限,观众对于情节剧的需求处于“半饱”阶段,这是很正常的。但大家在“吃饱”、“吃腻”之后,自然会有相当一部分观众需要换一种口味。《我的父亲母亲》是我拍得最“淡”的电影,这部电影给了我不少信心,假如有机会我还想拍类似的影片。

我们现在是鸣锣开“盗”

问:张导的每一部影片都引起争议。有人说评价导演成功的两条标志:一是他的作品是否出现争议,二是他的作品是否出现盗版。昨天在沈阳某一小音像店寻问是否有《幸福时光》的碟,回答是最近几天就到,不知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真不幸,这么快就来了(盗版)。盗版都是挑着我们宣传的日子走,我们是给他们鸣锣开道的。电影首先是个商品,而且是文化商品,所以必须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调剂。出现盗版很让人头疼,但作为导演,最高兴的是自己的片子被观众喜欢,不管他们是什么途径看到的。

明年欲拍国产“角斗士”

问:张导,你能把中国那段悠久的历史拍成像《角斗士》那样的电影吗?用真正的东方电影去征服西方。

答:《角斗士》我也很喜欢,是去年电影中最好的一部。按我们目前的财力肯定做不到,1亿到2亿美金,太贵了。在短期内,像这么大的制作,不要说我,就是任何一个中国电影导演都不可能拍得出来。但他们拍电影的这种劲儿是肯定可以做到的,特别是《角斗士》片中所表现的阳刚的、悲壮的情怀。我现在准备的武侠片就属于这类,其实这是我擅长的,大家都说我早就应该拍一部武侠片,拍《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可能反倒不是我擅长的,我也想表现那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气势,我拍的武侠片会拍出壮怀激烈、慷慨悲歌的味道。武侠故事是我自己写的,看了许多武侠小说,都不理想,他们都是报私仇。现在很大的问题就是演员和投资。

8亿农民看的是热闹

问:张导,你拍的电影农村题材较多,而获奖也多以农村片为主,是你有意选择还是出于对农村题材的偏爱,你是不是考虑中国有8亿农民?

答:农村片,为什么在国外屡屡获奖,这一点我也不清楚。这不是我的原因,我也没有有意选择,坦率地讲,我也没有为8亿农民拍电影,这是官方语言,我们现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城市。说心里话,8亿农民看电影是在看热闹。我们刚开始拍农村戏,也是不自觉的,那是随着80年代的寻根热,是整个潮流带动我们去关心农村。我想农村电影获奖比较多,从根本上说还是历史的原因,我们都是从历史走过来的。

我不是天才,我回天无术

问:为什么张导拍的城市电影不如港台导演所拍的?

答:确实。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中国导演拍的城市电影都不如港台导演,这可能是我们城市的历史太短。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现在常说的“城市文化”、“都市色彩”,在我的印象中还出现不到10年,所以我说中国城市的发展比较晚,现在从城市建设到精神气质、到流行文化都是在copy和复制之中,可能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王家卫拍的城市电影就很好,他拍的城市电影中的小姿调,他是头一份,我们在一起也探讨过这个问题。香港的导演现在比我们拍得要好得多,就是因为香港在刚建城时就复制了英殖民的一系列东西,它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感觉。所以我说从现阶段来看,我们拍城市电影的成就肯定要低于同类同行,我们也不用奋起直追,因为这是现状,有可能再过20年我们的城市形成了,那么到时候香港的导演也会拍不过我们。

我到不了鲁迅的那种高度

问:都说张导的很多作品很有批判性,像鲁迅,不知道张导是不是在不自觉地学习鲁迅?

答:我不敢当,我到不了鲁迅的那种高度,但是说到“批判”,我认为凡是传世的东西都是有批判性的。我把全世界的作品分两类:一类是批判,一类是赞扬。其实批判是对人、对历史、对社会的反思,我自己早期的作品批判性很强,现在很坦率地说,我也很喜欢那时候的作品,但放到现在肯定拍不了,连剧本审查都通不过,是时代和现实让我做了转向。但我重申,我个人更喜欢批判的作品,而不是出于其他的目的,不是有这种说法吗?艺术家的职责就是批判。

跨世纪就像做厨师

问:我个人认为张导的影片在倒退,往往是五六十年代的人看了以后感觉会很好,但现代人都接受不了,真不知道张导的影片能不能跨世纪?

答:跨世纪是个很大的话题,我认为改变不了的是历史的烙印,我是成长在五六十年代的人,这是改变不了的,我也设想去把自己改变。其实我不太想去承担跨世纪这么大的责任,这样的话压力太大,我就没法活了。做导演我就记住一点,我是一个厨师,我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菜。我不会做的菜就是打死我也做不了。我不瞎学,怕学到最后,连面条都不会煮了,到现在我就会把我会做的几道菜做好,一有条件我就做,让人家吃,等到没人吃了,我就完了,但只要有一个人吃,我也要做好,我想这可能就跨世纪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